-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尖端位置与体重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 罗飞翔 陈朔晖 程晓英 樊小燕 王琴 尹雅郡
-
2017, 52(8):
949-953.
-
摘要
(
)
下载PDF
(2.5¥)
(788KB)
(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尖端位置与体重增长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留置PICC期间所拍摄的胸片,记录胸片上的导管尖端位置,采用椎体定位计算导管尖端位置改变。计算拍摄胸片当日和首次定位时相比的体重增长率。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胸片上导管尖端移位和体重增长之间的关系。
结果 共有5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和246张胸片纳入研究。首次拍摄胸片当日体重为0.60~1.46(1.06±0.25)kg;日龄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5(3,7)d。末次胸片时间为置管后(24.0±9.1)d;体重增长率为11.8%~114.8%,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41.5%(27.1%,65.3%);全部患儿的PICC尖端位置出现改变,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为3(1.8,3.5)个椎体,其中75%出现2个椎体以上的移位,50%有3个椎体的移位。导管尖端偏移的幅度和体重增长率相关。在体重达到40%、70%、100%的增长率时,相对应的PICC尖端出现近似2个、3个和4个椎体的移位。PICC尖端位置改变和体重增长显著相关(r=-0.7,P<0.01);但不同体表穿刺部位二者的相关性有差异。
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PICC尖端位置受体重增长影响。结合PICC首次定位,体重增长40%、70%是导管位置追踪的关键时机。体重增长>100%应拔除或更换导管。通过易受骨骼生长和肢体动作影响部位穿刺的PICC,需提高导管定位的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