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成人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防控护理专家共识
    中华护理学会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执笔:刘芳 王宇娇 曹笑柏 高岚 徐松柏 米元元 孙红 苗凤茹 黎艳 李虹彦)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21): 2606-2610.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21.007
    摘要2798)   HTML160)    PDF (984KB)(785)    收藏

    目的 编写“成人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防控护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规范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防控相关护理工作,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方法 以循证实践为指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颅内压增高相关的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证据总结及原始研究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3月。评价、提取及汇总该领域高质量证据及建议,形成“共识”初稿。邀请27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和8名专家进行2次专家论证会议,对初稿内容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共识”终稿。结果 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84,判断系数均为0.964,熟悉程度均为0.804。2轮专家函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07和0.083(均P<0.05)。“共识”包括颅内压增高的识别、监测、防控策略、急救与护理4个方面。结论 该“共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为护士开展颅内压增高预防与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护理》团体标准解读
    于艳艳, 李庆印, 高学琴, 康晓凤, 钟竹青, 张洪君, 张海燕, 丁四清, 庄淑梅, 赵振娟, 刘亚平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20): 2444-2446.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20.002
    摘要2615)   HTML22)    PDF (470KB)(110)    收藏

    2021年12月31日中华护理学会发布了《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护理》团体标准(T/CNAS 22-2021),对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的基本要求、评估、操作要点和监测进行了规范。现针对该标准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解读,旨在保证血管活性药物静脉输注护理过程中的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为规范护士用药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进阶式肺康复在经鼻高流量氧疗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吕丹, 赵莹, 贺艳, 刘青, 宋福娟, 李萌, 张馨月, 王晓萍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17): 2053-2061.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17.001
    摘要2550)   HTML10)    PDF (1334KB)(53)    收藏

    目的 探讨进阶式肺康复在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HFN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天津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呼吸科、ICU、冠心病监护室等在2023年1月—6月收治的40例HFNC患者为试验组,2022年6月—12月收治的40例HFNC患者为对照组,试验组以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IMB)模型为理论基础,实施包括病情稳定期、出院准备期、居家康复期的进阶式肺康复,且通过随访平台进行居家肺康复的依从性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肺康复及居家随访。比较干预前、出院后第2个月、出院后第6个月两组呼吸困难程度、6 min步行距离、运动自我效能、生活质量,以及出院后6个月内两组居家肺康复依从性。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呼吸困难程度、6 min步行距离、运动自我效能、生活质量比较,时间与组间均存在交互效应(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出院后第2、6个月,试验组呼吸困难程度、6 min步行距离、运动自我效能、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6个月内,试验组居家肺康复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IMB模型的进阶式肺康复能改善HFNC患者的呼吸系统症状,提高其运动自我效能和居家肺康复依从性,增强运动耐力和提高生活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的构建研究
    王钰, 郝玉芳, 马玉芬, 徐园, 安然逊, 邓海波, 王磊, 王晓杰, 孙建华, 刘佳, 朱丽筠, 吴欣娟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15): 1804-1811.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15.002
    摘要2314)   HTML15)    PDF (1292KB)(69)    收藏

    目的 构建预防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为护士开展预防DVT循证护理实践提供较为科学且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方法 以课题小组前期开展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循证护理实践项目为支撑,课题小组采用理论分析法、头脑风暴法构建工作模式初稿,采用专家会议法对初稿内容进行论证,确定预防DVT的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结果 选择知识转化模式作为构建预防DVT的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的基本框架;依据理论域框架、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对预防DVT循证护理实践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与会专家权威系数为0.904,专家权威程度高,结果可靠。最终构建的预防DVT的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主要包括知识产生、发现问题、本土化调试、知识应用、知识的持续使用、循证实践行为改变的概念框架6个方面的内容。结论 该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运用专家会议法制订了预防DVT的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制订方法科学,研究内容可靠,为护士开展预防DVT的循证护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老年人内在能力评估与维护指南
    中华护理学会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 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执笔:刘文静 王志稳 余跃琳 任欣 琚慧 陈宏 王君鑫 陈闪闪 周佳 伊默 王文霞 张玲娟 陈思烨 杨宇帆 王小萌 孙红)
    中华护理杂志    2025, 60 (3): 261-265.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5.03.001
    摘要2294)   HTML19)    PDF (872KB)(87)    收藏

    目的 构建老年人内在能力评估与维护指南,为专业人员提供老年人内在能力评估及维护的推荐意见,促进专业人员在社区、医院、养老机构等老年医疗与照护场所实施基于证据的临床实践。方法 以循证方法学为指导,通过文献回顾收集问题;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网、专业学会网站和数据库,形成初步推荐意见;通过1轮专家共识会和3轮专家函询对推荐意见进行修改并达成共识,形成最终版指南。结果 构建的指南包括评估和维护2个方面,5个维度,涉及28个问题,39条推荐意见。其中,认知维度形成6个问题和9条推荐意见,身体活动维度形成5个问题和7条推荐意见,活力维度形成6个问题和7条推荐意见,心理维度形成6个问题和9条推荐意见,感觉维度形成5个问题和7条推荐意见。34条推荐意见为强推荐,5条为弱推荐。结论 该指南形成的推荐意见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可接受性和可读性,能够为专业人员维护老年人的内在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相关皮肤不良反应患者自我管理的专家共识
    中华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执笔:杨瑒 张晓菊 陆箴琦 郭小璐)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17): 2095-2099.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17.007
    摘要2110)   HTML82)    PDF (1044KB)(638)    收藏

    目的 制订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相关皮肤不良反应患者自我管理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为提高肿瘤患者在应用靶向药物治疗时针对相关皮肤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降低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减轻其严重程度提供参考。方法 以循证方法为指导、临床需求为导向,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及相关网站;评价和汇总相关证据,形成“共识”初稿;通过2轮专家函询和1轮专家论证会,对内容进行调整并达成共识,形成“共识”终稿。结果 “共识”包括用药前信息获取、用药前风险因素识别、自我评估及主动报告、皮肤清洁、皮肤保湿、防晒、化妆、穿戴、家务活动、药物预防、常见处理方法共11个部分。结论 该“共识”可为临床护士指导肿瘤患者开展靶向药物治疗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自我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迷你中等长度导管在不同部位置入效果的比较研究
    李祥云, 王洁, 刘畅, 金向红, 曹秀珠, 曾旭芬, 赵林芳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20): 2437-2443.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20.001
    摘要2060)   HTML5)    PDF (1322KB)(45)    收藏

    目的 比较迷你中等长度导管在不同部位置入的效果。方法 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法,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1月浙江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收治的13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在上臂置入迷你中等长度导管,对照组在前臂置入。比较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一针穿刺成功率、总穿刺用时、导管相关并发症首次发生时间、因并发症拔管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121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试验组64例、对照组57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9.69%、66.67%;导管相关并发症首次发生时间分别为167(122,220)、104(73,168) h;因并发症拔管率分别为17.19%、42.11%;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71(124,258)、120(92,187) h,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一针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6.88%、96.49%;总穿刺用时分别为352(296,446)、370(295,430) 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上臂置入迷你中等长度导管可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因并发症拔管率,延长导管相关并发症首次发生时间及导管留置时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乳腺癌靶向药物皮下注射护理专家共识
    中华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执笔:王丽英 覃惠英 陆宇晗 裘佳佳 陆箴琦)
    中华护理杂志    2025, 60 (1): 43-46.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5.01.006
    摘要1975)   HTML42)    PDF (1005KB)(356)    收藏

    目的 制订“乳腺癌靶向药物皮下注射护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指导临床护理实践。 方法 成立“共识”制订小组,在国内外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初稿。2023年12月—2024年2月,邀请来自乳腺癌临床护理或医疗、药理、肿瘤医院护理或医疗管理等领域的84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并通过1次现场专家论证会及1次线上专家定稿会,形成“共识”终稿。 结果 “共识”包括药物介绍、药物皮下注射(注射人员、注射前准备、注射要点、注射后的观察与记录)、不良反应的护理、健康教育与随访等内容。 结论 “共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乳腺癌靶向药物皮下注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成人无创通气设备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与预防指南
    甘肃省护理学会, 兰州大学护理学院, 甘肃省人民医院, 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执笔:韩琳 裴菊红 马玉霞 张红燕 吕琳 陶红霞 何琳 魏育婷 郭肖静)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17): 2093-2094.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17.006
    摘要1861)   HTML116)    PDF (710KB)(542)    收藏

    目的 制订成人无创通气设备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与预防指南,为临床医护人员实施无创通气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评估与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WHO指南制订手册》,通过3轮专家函询确定临床问题。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指南和相关协会网站,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6月1日。筛选、提取、综合、评价证据并形成推荐意见,完成指南初稿,通过1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和1次专家共识会,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初稿,形成正式指南。结果 构建的指南涵盖了危险因素、高危部位、评估工具、评估时机与评估内容、无创通气设备的选择、敷料的选择、预防措施7个方面,包括7个临床问题、15条推荐意见。结论 成人无创通气设备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与预防指南根据最佳证据、临床实际情况以及专业人员判断形成,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和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中心静脉压测量技术》团体标准解读
    赵明曦, 关欣, 孙红, 马鸿鸣, 冯悦颖, 余萌, 邹灯秀, 罗红波, 李尊柱, 井杰, 吴欣娟
    中华护理杂志    2025, 60 (1): 47-51.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5.01.007
    摘要1815)   HTML12)    PDF (885KB)(60)    收藏

    中心静脉压是临床常用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受测量技术规范性的影响。该文根据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对《中心静脉压测量技术》团体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并提出使用建议,以指导医护人员正确认识中心静脉压测量技术、规范测量方法,保障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终末期癌症患者远程居家安宁疗护照护系统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郭俊晨, 刘超毅, 许湘华, 戴云云, 杨索, 谌永毅, 肖亚洲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16): 1925-1933.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16.001
    摘要1787)   HTML5)    PDF (1444KB)(28)    收藏

    目的 构建终末期癌症患者远程居家安宁疗护照护系统,并评价其应用效果。 方法 基于文献研究、患者及其照护者需求访谈、专家小组会议讨论,构建终末期癌症患者远程居家安宁疗护照护系统。2023年5月—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湖南省长沙市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安宁疗护病房即将出院的88例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接受基于远程居家安宁疗护照护系统的居家照护,对照组接受常规出院指导和出院随访,共干预8周。采用中文版埃德蒙顿症状评估量表、中文版安宁疗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价两组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的症状负担及生活质量;采用中文版远程照护满意度问卷调查试验组的照护满意度。 结果 终末期癌症患者远程居家安宁疗护照护系统包括患者端与医护端,其中患者端包含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医患沟通、安宁疗护知识科普库、用药助手、智能报告与监测、智能答疑、智能随访、智能表单8个模块;医护端包含工作台、个案管理、随访管理、预警提醒、科普推送、统计分析、用户管理7个模块。共67例患者完成干预,其中试验组33例、对照组34例。应用效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症状负担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文版远程照护满意度问卷得分为(59.00±6.66)分,处于高满意度水平。 结论 使用远程居家安宁疗护照护系统可减轻终末期癌症患者的症状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远程饮食与运动干预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姬春晖, 李月, 董正惠, 骆朝辉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21): 2565-2570.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21.001
    摘要1765)   HTML3)    PDF (1275KB)(28)    收藏

    目的 分析远程饮食与运动干预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其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12月—2023年2月,便利选取乌鲁木齐市2个社区的80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社区为单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在常规健康宣教的基础上通过远程技术进行为期12周的饮食联合运动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宣教。比较干预前后两组躯体功能、肌肉力量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6 m步速、5次坐立试验、握力、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程饮食与运动干预可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患者的躯体功能、肌肉力量、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疗照护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祝海香, 韩小雪, 冯燕, 李艳, 钱楼青, 庄一渝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24): 2949-2956.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24.001
    摘要1737)   HTML8)    PDF (1364KB)(29)    收藏

    目的 基于改善老年人医疗照护框架(4Ms理论)构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疗照护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函询,构建基于4Ms理论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疗照护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6月入住浙江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3年1月—6月的80例作为试验组,2022年8月—12月的8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实施基于4Ms理论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疗照护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住院期间老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和满意度,以及出院后3个月的再入院次数、服药不当评分和运动能力的差异。 结果 干预期间,共脱落3例,最终试验组纳入78例,对照组纳入79例。干预后,试验组住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低于对照组(均P<0.01)。出院后3个月,试验组的再入院次数、服药不当评分低于对照组,运动能力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构建的基于4Ms理论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疗照护方案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实用性,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的服药不当及运动能力、降低住院天数和再入院次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乳腺癌术后患者淋巴水肿防治的居家运动专家共识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执笔:王影新 刘飞 武佩佩 张丽娟 杨福娜 叶丽)
    中华护理杂志    2025, 60 (5): 558-560.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5.05.007
    摘要1724)   HTML3)    PDF (516KB)(79)    收藏

    目的 制订乳腺癌术后患者淋巴水肿防治的居家运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为规范乳腺癌术后患者淋巴水肿防治提供借鉴。方法 基于循证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网、数据库中关于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居家运动管理的证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0月。通过文献筛选、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和证据综合对证据内容进行汇总,形成“共识”初稿。通过专家论证会、2轮专家函询对“共识”初稿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共识”终稿。结果 “共识”包括居家运动评估、居家运动管理、居家运动原则、居家运动方式、居家运动意义5个维度,共22个条目。结论 该“共识”的构建过程科学、方法严谨,可为促进乳腺癌患者开展淋巴水肿居家运动管理提供指导依据,确保居家运动康复的安全、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预防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王彦艳, 姚梁怡, 陈鑫, 李汝情, 曹梦迪, 钱学珂, 刘延锦, 李星, 陈阳, 赵情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19): 2309-2318.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19.001
    摘要1593)   HTML1)    PDF (1479KB)(26)    收藏

    目的 构建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预防方案并评价其效果。 方法 在证据总结和半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构建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预防方案初稿,于2022年12月进行2轮专家函询。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首次就诊时间,将2023年1月—3月收治的58例患者纳入试验组,实施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预防方案。将2022年7月—12月收治的57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出院后1、3、6个月淋巴水肿发生率、上肢功能得分、淋巴水肿预防行为依从性得分。 结果 2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2.59%、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40、0.950,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28、0.254(均P<0.001)。第2轮函询的变异系数为0.07~0.24。方案终稿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32项。方案应用过程中,共脱落5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纳入55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前和出院后1、3、6个月的上肢功能得分、淋巴水肿预防行为依从性得分的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出院后1、3、6个月,试验组的上肢功能得分、淋巴水肿预防行为依从性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两组淋巴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两组均未发生皮下淤血、跌倒等不良事件。 结果 该研究构建的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预防方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及安全性,可有效降低患者淋巴水肿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智能化体感运动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肺康复中的效果评价
    付琴, 张秀敏, 侯铭, 王彩虹, 李晓梅, 茆永琴, 李萍
    中华护理杂志    2025, 60 (5): 517-524.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5.05.001
    摘要1585)   HTML1)    PDF (1436KB)(44)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人工智能的体感运动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居家康复运动中的应用效果,以促进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康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1月—2024年2月乌鲁木齐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0例老年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体感运动进行干预,每周5次,干预12周;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运动训练方式。比较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两组肺功能指标、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得分、体适能水平、慢阻肺评估测试评分及运动依从性。结果 有77例慢阻肺患者完成该研究,其中,试验组39例,对照组38例。试验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体适能水平、运动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而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得分、慢阻肺评估测试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人工智能的体感运动可改善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其运动依从性、体适能水平及生活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人工智能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王青, 丁晓彤, 罗忠琛, 史纪元, 李峥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23): 2933-2939.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23.019
    摘要1516)   HTML1)    PDF (1073KB)(22)    收藏

    护理质量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而人工智能为实现护理质量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精细化提供了支持。该文对人工智能及其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分析目前存在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为今后人工智能技术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一院多区差异法管理对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效果研究
    王婷婷, 兰美娟, 张玉萍, 姚梅琪, 朱晨玲, 宋剑平, 杨燕, 封秀琴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15): 1797-1803.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15.001
    摘要1485)   HTML1)    PDF (1059KB)(21)    收藏

    目的 探讨并实践一院多区差异法管理,以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及满意度,实现同质化管理目标。方法 2021年12月,应用Picker患者体验量表调查杭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3个院区患者的就医体验,并分析差异的原因。在政策文件学习、专题小组讨论、专家会议的基础上,形成一院多区差异法管理策略。比较管理策略应用前(2021年12月)与应用后(2023年12月)患者的就医体验及满意度。结果 一院多区差异法管理策略应用后3个院区患者就医体验得分为(58.54±2.36)分,高于管理策略应用前的(58.13±3.24)分(t=-3.223,P=0.001),3个院区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81,P=0.458);管理策略应用后3个院区患者对医院整体的满意度得分为(98.44±6.22)分,高于管理策略应用前的(97.98±6.87)分(t=-2.490,P=0.013),3个院区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8,P=0.324);3个院区收到锦旗、表扬信的数量由应用前的1 661件提升至应用后的2 190件,增长率为31.85%。结论 一院多区差异法管理策略以差异管理为手段、同质化要求为目标,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可提升一院多区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患者画像脊髓损伤康复护理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戴雅琴, 邵婷, 姚利锋, 胡菲, 贾勤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22): 2693-2699.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22.001
    摘要1405)   HTML4)    PDF (1071KB)(31)    收藏

    目的 构建基于患者画像技术的脊髓损伤康复护理平台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源数据融合,构建可提供系统化、个性化信息支持的患者画像康复护理平台。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23年7月—12月收治的53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试验组,依托康复护理平台,实施基于患者画像技术的智能干预;选取2023年1月—6月住院的53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信息支持干预。比较两组在干预前、干预2、4和12周后的自我效能感、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干预12周,最终试验组45例、对照组43例完成研究,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两组自我效能感、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基于患者画像的康复护理平台对提升脊髓损伤患者的自我效能感、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老年人内在能力的概念分析
    吴婷婷, 魏晓琴, 董建惠, 杨婷婷, 杨翊芳, 陈俊博, 何香, 马玉霞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16): 2037-2043.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16.017
    摘要1376)   HTML1)    PDF (951KB)(34)    收藏

    目的 分析并阐明老年人内在能力的概念内涵。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CINAHL、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与老年人内在能力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7月,依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应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对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30篇文献。老年人内在能力包括4个概念属性: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为导向、个体固有的生理储备能力、维度丰富且交互影响、具有动态可逆转的发展轨迹;其前置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健康相关特征、外部环境等因素;后置影响包括早期识别老年人内在能力下降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和促进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内在能力下降与多种不良健康结局密切相关,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状况。 结论 通过概念分析明确了老年人内在能力的概念属性,未来应基于老年人内在能力的内涵进行研究并开展临床护理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方案的实施效果研究
    赵凌燕, 王正翊, 徐淑芬, 杜田田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17): 2062-2069.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17.002
    摘要1360)   HTML4)    PDF (1077KB)(23)    收藏

    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肺康复方案在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10月—2022年2月,选取烟台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32)和对照组(n=31)。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6个月的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肺康复,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比较干预前及干预后两组呼吸困难程度、运动耐力、生活质量、肺康复依从性、自我管理水平及肺功能情况。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呼吸困难程度、运动耐力、生活质量、肺康复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肺功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肺康复可有效缓解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提高其运动耐力、肺康复的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中青年肠造口患者及其主要照护者护理依赖二元应对体验的质性研究
    杨阳, 刘美, 熊沫, 冯丽娟, 杨纯子
    中华护理杂志    2025, 60 (4): 389-395.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5.04.001
    摘要1359)   HTML1)    PDF (1148KB)(10)    收藏

    目的 探讨家庭弹性视角下中青年肠造口患者及其主要照护者护理依赖的二元应对体验,为提升护理依赖体验和家庭弹性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12月在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防治中心或伤口造口门诊就诊的18例中青年肠造口患者及其主要照护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和8个亚主题,分别为重度依赖-弹性疲劳-弱弹性(患者造口回避,意志消沉,照护者无奈接受;患者角色强化,过分依赖,照护者筋疲力尽);中度依赖-弹性调适-强弹性趋势(积极探索,互相理解,感知支持;重心调整,互相依赖,关系向好);轻度依赖-弹性空间-强弹性(自我可控,快速适应,共同成长;坦然面对,珍惜生命,重塑价值);无依赖-弹性渐断-弱弹性趋势(拒绝求助,自我孤立,关系裂痕;求助受挫,自我保护,关系疏远);并初步提出中青年肠造口患者家庭弹性模型。 结论 中青年肠造口患者及其主要照护者护理依赖的二元应对及家庭弹性具有异质性和动态性,应重视以家庭为中心的支持,促进二者积极应对,提高家庭弹性水平。此外,该研究还尝试性提出基于护理依赖的中青年肠造口患者家庭弹性模型,丰富了家庭弹性的内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NICU患儿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与预防指南
    甘肃省护理学会 兰州大学护理学院 甘肃省人民医院(执笔:韩琳 杨秋霞 马玉霞 吕琳 张红燕 陶红霞 郭佳丽 崔宇彤)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16): 1962-1965.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16.006
    摘要1344)   HTML133)    PDF (785KB)(709)    收藏

    目的 制订“NICU患儿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与预防指南”,为临床医护人员实施NICU患儿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与预防提供指导和参考。 方法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根据系统的文献检索结果,针对确定的临床问题,采用“推荐等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系统”评价相关证据和推荐意见,并参照“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条目”撰写指南,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和建议进行修改,形成正式指南。 结果 构建的指南涵盖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和预防2个方面,涉及12个临床问题,共19条推荐意见。 结论 “NICU患儿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与预防指南”是根据最佳证据、临床实际情况以及专业人员判断形成的循证指南,可为临床医护人员和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中年脑卒中患者自主康复行为与相关症状关系的研究
    谭雨婷, 张志霞, 许梦莉, 郭沛然, 肖琴, 乔林茹, 宋飞云, 余巧君
    中华护理杂志    2025, 60 (7): 773-778.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5.07.001
    摘要1338)   HTML3)    PDF (1256KB)(25)    收藏

    目的 探究中年脑卒中患者自主康复行为及相关症状的时变特性及关联度,为临床过渡期护理及精准康复提供依据。 方法 运用生态瞬时评估法,通过便利抽样法于2024年3月15日—8月30日选取武汉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57例中年脑卒中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自主康复行为及相关症状(疲劳、疼痛、情绪、感受)进行为期2周的持续动态监测,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行为与症状间的关联度。 结果 中年脑卒中患者自主康复行为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症状评分呈缓慢下降趋势。多层线性模型显示: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的自主康复行为持续时长更长(P<0.05);无疲劳的患者自主康复行为项目数更多及持续时长更长(P<0.05);无疼痛的患者自主康复行为项目数高于疼痛患者(P<0.05);感受康复愉悦收获多的患者自主康复行为项目数高于康复挑战难度大的患者(P<0.05);康复信心高的患者,其自主康复行为项目数及持续时长均高于康复信心低的患者(P<0.05)。 结论 中年脑卒中患者的自主康复行为与相关症状存在个体差异及动态变化,护理人员应精准实施过渡期个性化康复服务,增强患者居家康复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以期提升整体康复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风险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姜珊, 郭彩霞, 郭立华, 赵媛媛, 肖蒙, 杨依玲, 魏春艳, 李硕, 刘殿媛, 尚志丽
    中华护理杂志    2025, 60 (8): 908-913.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5.08.002
    摘要1332)   HTML9)    PDF (920KB)(41)    收藏

    目的 开发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风险管理系统并评价其应用效果,以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方法 基于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开发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风险管理系统,包括智能评估及决策提醒、巡视提醒、智慧宣教、团队协作、知识库5个模块。便利选取吉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内分泌代谢科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9月—12月系统应用后收治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将2022年5月—7月系统应用前收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留置时长、护理质量达标率、护理会诊例数,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护士对系统的认可率。结果 试验组纳入189例患者,对照组纳入177例。试验组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长长于对照组,试验组外周静脉留置针护理质量达标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护理会诊例数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系统友好性、专业指导性、患者获益性的认可率分别为77.78%、81.74%、82.13%。结论 应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风险管理系统,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留置时长、提高护理质量,护士对该系统的认可度较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肺康复维持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明月, 田玉梅, 高娥, 王洁, 幸超群, 武悦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17): 2077-2083.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17.004
    摘要1308)   HTML2)    PDF (915KB)(28)    收藏

    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居家肺康复维持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12月—2024年2月,选取在湖南省怀化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和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随访的392例慢阻肺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阻肺评价测试量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锻炼益处/障碍量表和双向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392份,回收有效问卷36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47%。从未进行过居家肺康复的慢阻肺患者占56.08%,居家肺康复的健康行为维持时间为1~3个月的患者占17.40%,4~6个月的患者占7.18%,7~12个月的患者占4.70%,1年以上的患者占14.6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适合的运动场所、接受过肺康复健康教育、患慢阻肺前的运动习惯、锻炼行为感知水平和双向社会支持是慢阻肺患者居家肺康复维持时间的影响因素,可解释38.5%的变异度。结论 慢阻肺患者的居家肺康复健康行为维持水平较低,应加强对慢阻肺患者及照顾者的运动康复健康教育,提升患者锻炼行为感知水平、社会支持的利用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结直肠癌患者运动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秦晓红, 张连杰, 殷晴, 刘美玲, 陈思
    中华护理杂志    2025, 60 (8): 901-907.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5.08.001
    摘要1281)   HTML14)    PDF (994KB)(21)    收藏

    目的 构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运动干预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旨在为实施相关干预提供借鉴。 方法 研究小组对结直肠癌患者运动证据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小组讨论、专家咨询、半结构化访谈和预试验,构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运动干预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3月吉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与对照组各纳入35例患者,试验组接受常规护理和运动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1周、干预后1个月身体活动时间、30 s连续坐椅实验次数及身体活动依从性。结果 试验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步行时间、久坐时间、30 s坐椅实验次数的组间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后试验组步行时间、久坐时间、30 s坐椅实验次数、中度体力活动时间和身体活动依从性得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干预可以增加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度身体活动时间和步行时间,缩短久坐时间,提高其身体活动的依从性,改善其下肢肌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肿瘤化疗患儿急性恶心呕吐非药物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虞露艳, 周莹, 范佳杰, 吴倩, 褚小艺, 盛土君, 张稀, 白冠男, 林楠, 诸纪华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18): 2181-2188.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18.001
    摘要1263)   HTML1)    PDF (1179KB)(21)    收藏

    目的 构建肿瘤化疗患儿急性恶心呕吐非药物干预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 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函询,构建肿瘤化疗患儿急性恶心呕吐非药物干预方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3年7月1日—10月31日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化疗的100例患儿作为试验组,将2023年2月1日—5月30日在同病房接受化疗的1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应用肿瘤化疗患儿急性恶心呕吐非药物干预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应用常规非药物干预措施。比较住院期间两组恶心发生率、呕吐发生率、呕吐严重程度、睡眠时间达标率和负性情绪发生率。 结果 2轮专家函询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36,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471和0.820(均P<0.001),最终形成的肿瘤化疗患儿急性恶心呕吐非药物干预方案包括5项一级条目、14项二级条目和18项三级条目。方案应用结果显示,试验组恶心发生率、呕吐发生率及负性情绪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呕吐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睡眠时间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肿瘤化疗患儿急性恶心呕吐非药物干预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实施该方案可以降低患儿恶心、呕吐及负性情绪的发生率,减轻呕吐严重程度,提高睡眠时间达标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护士主导的床旁超声在ICU肠内营养患者腹胀管理中的应用
    倪秀梅, 胡少华, 韩江英, 付红, 蔡月红, 赵利灿, 王继海, 詹雪梅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17): 2123-2129.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17.011
    摘要1262)   HTML0)    PDF (1054KB)(21)    收藏

    目的 探讨护士主导的床旁超声在ICU肠内营养患者腹胀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1月—12月入住合肥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实施肠内营养的腹胀患者10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床旁超声对腹胀患者实施胃、肠、腹腔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对照组根据腹部的视、触、叩、听及传统的注射器回抽法判断胃残余量,给予相应处理措施。比较两组第1、3、5天腹内压、腹围、喂养达标率、喂养中断率及ICU入住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的差异。结果 11例因转科、自动出院、死亡等退出研究,最终纳入97例,试验组51例,对照组46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腹内压、腹围均存在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F交互=41.724,P交互<0.001;F交互=17.762,P交互<0.001)。广义估计方程显示,两组喂养达标率、喂养中断率仅存在组间效应(Wald χ2组间=18.033,P组间<0.001;Wald χ2组间=6.567,P组间<0.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干预第3、5天,试验组腹内压、喂养中断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第5天,试验组腹围小于对照组,喂养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ICU入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结论 护士主导的床旁超声在ICU肠内营养患者腹胀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科学性,有助于降低腹内压,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喂养中断,提高喂养达标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心血管疾病风险沟通的研究进展
    王旭阳, 郭芝廷, 张玉萍, 金静芬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15): 1916-1920.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15.018
    摘要1216)   HTML3)    PDF (711KB)(13)    收藏

    心血管疾病风险沟通是帮助风险个体理解风险信息,引导其改善健康行为的重要手段。护士作为风险沟通的主体,有效开展心血管疾病风险沟通,对降低日益增长的心血管疾病负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至关重要。该文对健康风险沟通的概念及发展、心血管疾病风险沟通的影响因素以及实施风险沟通的建议3个方面进行综述。建议护士在开展心血管疾病风险沟通时,要充分考虑沟通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偏好,设计个性化风险沟通方案,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多组学技术在临床护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杨建梅, 林桂如, 欧婉仪, 陈东亮, 王媛飞, 吴爱平, 陈祖敏, 曾泽, 陆晓敏, 林琛莅, 梁荫基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16): 2044-2049.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16.018
    摘要1211)   HTML0)    PDF (809KB)(8)    收藏

    多组学技术的更新是推动全生命周期精准健康模式快速发展的关键手段,其可从健康和疾病的护理生物学角度,制订动态和精准的护理措施、提供海量数据信息,目前临床护理研究面临多组学技术应用和转化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该文对多组学技术进行介绍,从多组学技术在癌症护理、孕妇及早产儿护理、慢性代谢性疾病护理、症状管理方面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多组学技术与护理研究的交叉整合及展望,以加强护士对健康和疾病不同层面间的信息挖掘能力,为加快精准护理的临床转化提供重要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结直肠癌患者“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选择偏好的研究
    杜云红, 荣文丽, 孙莉莉, 王玉, 王淑君, 王莉
    中华护理杂志    2025, 60 (12): 1413-1419.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5.12.001
    摘要1187)   HTML2)    PDF (1242KB)(13)    收藏
    目的 探究结直肠癌患者对“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的选择偏好及需求,为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以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方法 应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9月—2024年7月就诊于青岛市某三级甲等中医院的189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结直肠癌患者“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选择偏好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包括次均支付费用、护士资质、服务等待时长、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全面性、平台服务评价6个属性,各属性下设2~3个水平。通过构建混合Logit模型进行“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选择偏好、支付意愿分析,通过亚组分析探究不同结直肠癌患者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 结果 发放问卷189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54%。112例(71.79%)患者对“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的接受程度为积极,次均支付费用、平台服务评价、服务内容全面性、护士资质等属性均对结直肠癌患者“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选择偏好有影响( P<0.05)。影响支付意愿的属性排序为平台服务评价、服务内容全面性、护士资质;文化程度、有无造口均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的“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选择偏好( P<0.05)。 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选择“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时偏好次均50元支付费用、平台服务评价优秀、服务内容非常全面、中医专科护士。可参考结直肠癌患者的偏好和具体特征,优化护理资源配置,为其提供符合偏好的“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老年人未来照顾准备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席新学, 李玲, 曾铁英, 黄海珊, 陈黛琪, 廖宗峰, 毛靖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21): 2595-2601.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21.005
    摘要1164)   HTML0)    PDF (1006KB)(15)    收藏

    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引发老年人长期照顾需求激增,而前瞻性启动老年人未来照顾准备计划,能有效满足自身老化带来的照顾需求,改善老年人身心健康,促进老年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身心及社会功能,实现健康老龄化。该文围绕老年人未来照顾准备的理论基础、概念内涵、测量工具、影响因素、现况及干预策略等进行综述,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为在当前医疗改革背景及文化下开展老年人未来照顾准备相关研究及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基于信息交互需求的护理会诊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黄婵, 池艳宇, 闵玉娣, 曹培叶, 刘君, 郑镕昕, 张海燕
    中华护理杂志    2025, 60 (6): 645-651.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5.06.001
    摘要1164)   HTML2)    PDF (1219KB)(20)    收藏

    目的 基于信息交互需求,开发护理会诊信息系统,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系统研发团队,分析护理会诊流程及信息交互需求,设计信息化流程、内容模块及信息交互界面,开发护理会诊信息系统。该系统于2024年1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正式应用,通过比较信息系统应用后(2024年1月—3月)与应用前(2023年8月—10月)的住院患者护理会诊比例、护理会诊完成时间、护理会诊记录质量评分、护理会诊双向评价完成率及满意率来评价系统的应用效果。结果 护理会诊信息系统包括会诊申请及应答2个平台。其中,会诊应答平台包括会诊指派、会诊接收、会诊签到、会诊记录、会诊评价、数据统计及会诊管理7个模块,可与医院信息系统、护理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等多系统交互。信息系统应用后,住院患者护理会诊比例由系统应用前的1.27%提高至1.47%(P=0.019);护理会诊完成时间由系统应用前的351(225,421) min缩短至310(156,402) min(P<0.001),其中静脉治疗、血液净化、糖尿病护理3个专业组的护理会诊完成时间与系统应用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会诊记录质量评分由系统应用前的90.5(82.0,100)分提升至95.5(92.0,100)分(P<0.001);护理会诊双向评价完成率由系统应用前的21.6%升高至78.4%(P<0.001)。信息系统应用前后,护理会诊双向评价满意率均为100%。结论 该研究基于信息交互需求开发了护理会诊信息系统。应用该系统可促进住院患者护理会诊的开展、缩短护理会诊完成时间、提高护理会诊记录质量及双向评价完成率,并实现护理会诊质量实时管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肺移植受者居家肺康复锻炼促进与障碍因素的质性研究
    胡树菁, 孙菁, 王奕, 高宝, 朱虹, 齐星宇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17): 2070-2076.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17.003
    摘要1163)   HTML7)    PDF (1311KB)(29)    收藏

    目的 探究肺移植受者居家肺康复锻炼的促进与障碍因素,为构建精准化的居家肺康复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目的抽样法,于2023年8月—11月对20例肺移植受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基于能力-机会-动机-行为模型,运用传统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肺移植受者居家肺康复的促进因素主要包括机会因素(移植中心的康复管理、多元化的社会支持)、动机因素(康复益处感知、高水平康复自我效能、较强的康复动机、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运动习惯);障碍因素包括能力因素(身体功能障碍、康复知识缺乏)、机会因素(不利的康复环境、沉重的经济负担)、动机因素(运动恐惧、不适的运动体验和缺乏康复自律性)。结论 肺移植受者居家肺康复锻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医护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策略促进肺移植受者开展居家肺康复,以期提高受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其临床结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ICU转出患者过渡期护理交接的研究进展
    郭玲玲, 邵乐文, 黄昉芳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21): 2678-2683.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21.018
    摘要1158)   HTML2)    PDF (813KB)(22)    收藏

    ICU转出患者过渡期护理交接影响患者安全及护理的连续性。该文对国内外ICU转出患者过渡期护理交接现状进行综述,深入探讨交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有效交接的因素及提高交接质量的干预策略,旨在为国内ICU转出患者过渡期护理交接流程的改进、以满足各方需求及以患者和家庭为中心干预策略的制订、提升ICU转出过渡期的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足部护理知信行的分型预测及护理启示
    黄欣婷, 汪艳, 杨青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19): 2326-2332.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19.003
    摘要1143)   HTML2)    PDF (1170KB)(17)    收藏

    目的 分析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足部护理知识、态度、行为(以下简称知信行)的潜在剖面,分析不同潜在剖面分型预测的决策和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7月—10月在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200例糖尿病高危足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评价量表进行调查。通过潜在剖面分析确定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足部护理知信行的潜在类别,采用机器学习中迭代二叉树3代算法对患者足部护理知信行不同潜在剖面进行分型预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足部护理知信行存在3个潜在剖面:高知识-中态度-中行为型(29.00%)、低知识-低态度-低行为型(56.00%)和中知识-高态度-高行为型(15.00%)。决策树模型显示,居住地、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过糖尿病足相关健康教育以及糖尿病高危足分期是足部护理知信行不同潜在剖面的决策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接受过糖尿病相关随访是足部护理知信行不同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 结论 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足部护理知信行水平有待提升,且存在群体异质性。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潜在剖面及影响因素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进行干预,以提高其知信行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阴道分娩产妇分娩期全流程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白雪, 张广意, 马嫔, 张燕, 吉双对, 米光丽
    中华护理杂志    2025, 60 (1): 10-17.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5.01.001
    摘要1137)   HTML2)    PDF (1341KB)(24)    收藏

    目的 构建阴道分娩产妇分娩期全流程护理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 方法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阴道分娩产妇分娩期全流程护理方案。2023年6月—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拟行阴道分娩的180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月—9月的产妇为试验组,6月—7月的产妇为对照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分娩期全流程护理方案,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分娩结局相关指标(分娩方式、各产程时间等)、分娩疼痛程度、分娩恐惧及分娩体验。 结果 2轮专家函询的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93.75%,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5。构建的方案包括3个一级条目、10个二级条目及29个三级条目。最终,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纳入86名、85名产妇。干预后,两组各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控制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386,P<0.001);试验组分娩恐惧量表得分为(27.76±3.60)分,低于对照组的(33.06±3.36)分,分娩体验问卷得分为(80.83±4.83)分,高于对照组的(75.79±3.4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阴道分娩产妇分娩期全流程护理方案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应用该方案可缩短产妇各产程时间,减轻分娩疼痛、分娩恐惧,改善分娩体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基于互联网+全程母乳喂养支持的护理干预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研究
    周芸, 杨丽, 凌静, 韦小明, 黄璐瑶, 覃彭静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 (16): 1933-1941.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4.16.002
    摘要1136)   HTML4)    PDF (1288KB)(12)    收藏

    目的 探讨以泌乳生理为理论基础的基于互联网+全程母乳喂养支持的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纯母乳喂养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2月在南宁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产检至分娩的198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纳入99名产妇。试验组采用基于互联网+全程母乳喂养支持的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产后3 d内哺乳或挤奶频率、乳头疼痛发生率、母乳喂养知识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的差异。 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未出现脱落。试验组产后3 d、14 d、42 d、4个月及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组间效应、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按是否母婴分离进行分层分析,试验组产后42 d、4个月及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产后3 d内哺乳或挤奶频率、乳头疼痛发生率、母乳喂养知识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以泌乳生理为理论基础的基于互联网+全程母乳喂养支持的护理干预能提高剖宫产产妇泌乳行为的依从性,促进泌乳建立,从而显著提高其6个月内的纯母乳喂养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心脏手术患者衰弱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临雪, 周家梅, 杨萍萍, 张金波, 罗明先, 李秀毛, 李珊, 曾璐
    中华护理杂志    2025, 60 (2): 133-141.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5.02.001
    摘要1128)   HTML2)    PDF (1424KB)(18)    收藏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患者术前至术后6个月衰弱的变化轨迹,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6月遵义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术前1天(T0)、术后1个月(T1)、术后3个月(T2)、术后6个月(T3)使用中文版Tilburg衰弱评估量表评估心脏手术患者的衰弱水平。采用增长混合模型识别轨迹类别,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衰弱轨迹的影响因素。结果 T0纳入261例,T1~T3分别失访22、9、3例,最终纳入227例。共识别出低衰弱下降组和高衰弱维持组2种衰弱发展轨迹。年龄、使用镇静镇痛药物种类、步速、是否抑郁是心脏手术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心脏手术患者存在2种衰弱发展轨迹,医护人员应针对衰弱的影响因素制订精准的护理措施,以改善心脏手术患者衰弱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