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父母照护及应对体验的质性研究
谢美香, 李惠平, 孙春艳, 王黎, 邵华, 刘小玉, 蔡敏仪, 崔虹
中华护理杂志    2023, 58 (18): 2238-2244.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3.18.009
摘要342)   HTML3)    PDF (1033KB)(21)    收藏

目的 描述和分析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父母照护及应对体验,为构建家庭支持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该研究为描述性现象学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8月—10月在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19名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父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归纳并提炼主题。 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①父母存在多种负性情感体验,包括彷徨无助和不知所措、恐慌和自责、愤怒而又悲痛;②父母通过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获取相关知识、改善沟通方式、增加陪伴时间;③部分父母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的策略单一,包括暴力沟通、强硬制止、盲目满足;④外部支持不足,父母希望获得更多帮助,包括希望获得学校、医院及社区的帮助。 结论 父母在面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存在复杂的负性情感体验,期望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减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同时希望获得更多的外部支持。医护人员应给予父母正向引导及情感支持,联合家庭、学校、社区制订有效的干预策略,以增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精神科护士夜班经历创伤事件后成长体验的质性研究
龚蓓, 李立华, 邵华, 李惠平, 黄红友
中华护理杂志    2022, 57 (2): 165-169.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2.02.006
摘要616)   HTML1)    PDF (819KB)(12)    收藏

目的 探讨精神科护士夜班经历创伤事件后的成长体验,以期为护士不同阶段心理情况进行针对性干预和指导,并为护士职业生涯早期心理建设提供方向。方法 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2020年3月—7月对广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12名夜班经历创伤事件的精神科护士进行深度访谈,采用Strauss和Corbin扎根理论分析资料,分为开放式登录、轴心式登录和选择式登录3个阶段,持续比较分析资料。结果 发现精神科护士夜班经历创伤事件后经历了应激期、调适期、成长期3个不同阶段。结论 精神科护士夜班经历创伤事件后的成长为动态过程,管理者或干预者可根据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干预和指导,并在护士早期培训中促使其提前做好相关知识、技能的储备和必备心理素质的塑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